抛光轮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抛光轮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清宫宫廷礼乐之器鉴藏0-【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5 16:57:14 阅读: 来源:抛光轮厂家

中国古代把经过人的加工而成的自然物叫做“器”,而把人的文明秩序的社会行为称为“礼”。无论是“器”还是“礼”,都和人密切相关。于是,人和器、人和礼演绎出文明美丽的花朵和宝贵的果实,这极为突出地表现在宫廷礼乐所用的乐器之上。

清代金镈钟

清代乐器——笛

清代乐器——笙

中正典雅的“乐”传说黄帝命乐官伶伦首制音乐,舜帝命乐官夔首制乐舞,其后中华礼乐逐步形成。礼乐文化始于周公。他继承和总结夏商礼乐,以民众治国为重心,制定了系统的礼乐制度。“乐”字最初读yuè,本义为乐器,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很像“弦附木上”,看上去像古代的琴。如《史记》中记载:“太师抱乐”。到了金文,中间出现一个“白”字,很像是一件调弦器物,小篆文中的字形则是由金文直接演变而来。“乐”字后引申为“音乐”。即具有节奏和旋律、通过吟唱和演奏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音声艺术。如《易经》中记载“先王以作乐崇德”。“乐”字后来因为用乐器弹奏出的音乐能使人快乐,所以“乐”字又引申为“快乐”、“喜悦”的意义,读音变为lè,这一含义沿用至今。如“知足常乐”。“乐”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含义:指人的心声,表达思想感情。《礼记·乐记》中“禽兽知声而不知音”。“音”能提升人道德有益身心健康,就成为“乐”,“德音为之乐”。即“礼乐”之“乐”。“五音”和“八音”雅乐之“雅”。来源于一种称为“雅”的乐器。“雅”是古代的一种镶嵌有象牙的竹制乐器。雅,也来源于商周玄鸟的崇拜。“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美国华盛顿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商代青铜鸟尊,可作佐证。周人也有敬拜乌鸦的习俗。西周早期大鸟尊,明显是乌鸦造型,有三足。“五音”即:“宫、商、角、徵、羽”。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的1(do)2(re)3(mi)5(sol)6(la)。中和韶乐之颂歌均采用五音,歌唱音色古朴典雅。雅乐的乐曲是用“工尺谱”来记谱,只有5个音,音节简单。“八音”: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产生。即根据制作材料,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种乐器。“金”如钟、铙、铎;“石”如“磬”;“丝”如“琴、瑟、筝、筑”;“竹”如“箫、篪、笛”;“匏”如“竽、笙”;“土”如“埙”;“革”如“建鼓、搏拊、节鼓”;“木”如“柷、敔”等。清代雅乐还采用了镈钟、特磬等乐器,使用麾作为乐队指挥器。礼乐之器清代雅乐所使用的乐器,几乎完全承袭明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宫中开始大规模地制造乐器。用竹主要取自江南,仅箫、笛用竹,苏州和江宁两织造即备办了2,000根,后唯恐不够,又准备了5,100根。正如乾隆朝和硕庄亲王允禄在奏折中所言:“制造乐器则自康熙五十二、三年陆续颁付太常在案……康熙五十七年乐器俱已告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和韶乐演奏规模形成于乾隆年间,但乐队中所使用到的十六种乐器,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八音乐器详细介绍如下:金,指金属乐器。主要有:钟、镛、钲、铙(náo)、铎(duó)等,大多由铜或铜锡混合制成。特性是声音宏亮,音质清脆,音色柔合,足以代表中国乐器“金声玉振”之金声。钟分两种:单独悬挂演奏的叫“镈钟”;成组大小排列的叫“编钟”,编钟敲起来声音有高低变化。“特钟”是清代宫廷雅乐中重要的乐器。演奏时位居编钟之东,凡作乐,先击镈钟。石,指的是用石或玉制成的乐器。特磬。质地多为碧玉,也有灵璧石。清代雅乐本来没有镈钟和特磬。特磬的制造,起因缘于镈钟的铸造。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出土了一口古钟,恰巧赶上历时5年的西北战事大捷,原本独立的两件事被联系起来,乾隆帝下令铸造镈钟。镈钟与特磬,历代乐志均有记载,唯明代空缺。现镈钟已有,特磬也应具备,正为“金声必兼玉振“。因此众臣上奏皇帝,请求添置特磬,与镈钟俱为特悬,以备中和之盛。并请采和阗美玉,琢为特磬,较过去所用灵璧石磬更胜一筹。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奏议被皇帝准奏。下诏制作特磬。在《史记》制造过程中,最初因时间紧迫,仍采用灵璧石料,由产地限期运往京师乐部。史料运到立即开工制作。制作完成后,乾隆二十六年特磬首次演奏。后来,新疆玉石的不断进贡,特磬制作才改用碧玉。编钟、编磬。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迄今发现最早的钟是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龙山文化遗址的陶钟。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同时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常与鼎并提,称为“彝器”或“重器”。清代编钟上端为交龙钮,钟体刻龙戏珠图案,衬以云纹和缠枝纹等,开光面上,铸有阳文律名和年款。清代编钟由于钟体厚重,下口微收,因此音色坚实、明亮,演奏起来颇为肃穆和华贵。清代编磬由碧玉或灵璧石制成,为钝角矩形。中和韶乐设编磬一组,由一人演奏。革类乐器:革是指以野兽皮革制成的乐器。鼓是我国出现年代最早的乐器。“建鼓”是雅乐的重要乐器。在祭祀和乐舞中,鼓也有广泛的使用,古人常把鼓的演奏作为一项最隆重的礼仪。因此,鼓成为历代雅乐中形制种类最多的乐器。

搏拊。又称拊鼓,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宫·大师》:“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郑康成注:“拊形如鼓,以韦为之,著之以糠。”这一形制一直沿用到元代,明代将搏拊改为形如小鼓,两面蒙以皮革,以木框为边的式样。

清代乐器——箫

木类乐器:

形状像个方斗,上宽下窄,边上有个洞,把一支柄槌放進去敲击发声。柷(zhu)和敔(音yǔ)是历代雅乐的专有乐器,柷用于起乐,敔用于止乐。

敔的历史久远,《尚书·益稷》载:“合止柷敔”。郑玄所注更为清楚:“敔,状如伏虎,背有刻,鉏铻,以物栎之,所以止乐。”演奏中和韶乐时,奏者立于敔侧,以劈成细茎的籈逆刮敔背上插列的木片使之发出声音,作为中和韶乐的结束音。

清宫乐器——排箫

竹类乐器:

竹是指竹类制成的乐器,主要有:箫、笛,管、篪。管状吹奏乐器迄今发现年代最为久远的是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墓葬出土的竖吹骨笛,用鹤的尺骨制成,多为七孔,能完整地吹出六声音阶。经碳十四断代测定,舞阳贾湖骨笛距今已有八千年的历史,足以见笛子历史的悠久性。

箫:古代单管竖吹的乐器称笛,所称箫者为排箫。唐宋时期的尺八、箫管和竖篴则是明清时期箫的前身。为区别横吹之笛,明代将竖吹者称为箫。

排箫。早在原始社会,已有用芦苇编制的苇籥。相传虞舜时期有名为《箫韶》的乐舞,其中的箫即为原始排箫。

篪(音chi)是用竹管制成有八孔像笛子的乐器。篪与笛的音色相似,但两者无论从外形还是演奏手法上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北宋音乐理论家陈旸在《乐书》中“篪之为器,竹为之,有底之笛也”的记载指明了篪与笛的主要区别。演奏时,双手执篪端平,掌心向里按孔。迄今发现最早的篪为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篪。

清宫乐器——柷

土类乐器:

埙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距今已有7000余年,清代红油金漆龙埙作为一种合奏性吹孔乐器,用于各种坛庙祭祀与殿陛朝会时的中和韶乐之中。埙之音色低沉柔美,吹奏时以手捧埙底,成对使用能增强其声音的厚度。此埙整体光亮如新,手感沉稳,纹饰生动,色彩艳丽,充分显示出清宫皇家御用乐器富丽堂皇的特点。

匏类乐器:

古人用干老的匏瓜制成乐器。包括笙和竽等簧片乐器。笙是和声乐器,竽形状很像笙,比笙大一点,管也比笙多。滥芋充数的成语故事说明早在数千年前就己经普遍流行。笙的起源相当久远,甲骨文中的“和”字,即是吹笙的象形字。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六件匏制笙。清代中和韶乐所用之笙,制作笙斗的材料不再是匏,而用木代替,匏腰安短嘴,短嘴末端安长嘴,形如凤头。匏身及吹管全刷黑漆,绘金云龙纹,吹管外垂五彩流苏。

丝弦乐器:

古琴,古代称琴或瑶琴,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说神农“削桐为琴,丝绳为弦,以通神明之道,合天地之和”。史载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先人已创制出了古琴。最初的琴只有五弦,至周代时成为七弦。现今已知年代最早的古琴是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的十弦琴。古琴被称为“八音之首”,包含着深厚的音乐文化内涵,也是传统乐器中最能体现“中和”之美的特色乐器。

瑟,又称“洒”。《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的描述,可见琴瑟二器密不可分。古代用于宴飨礼仪和祭祀活动中的歌唱伴奏,隋唐以后民间失传,成为宫廷音乐专用乐器。

清代中和韶乐所用之瑟,面圆底平,中高,首尾俱下,体用桐木,黑漆,瑟面绘云龙纹,首尾为锦纹,侧面为流云纹,后端用绘龙黄缎承弦,梁用紫檀,弦孔用螺蚌为饰,用两个刷金座承担。

清代宫廷礼乐之器,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其所代表的是五千年的中华礼乐文化。在世界主要流域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这和礼乐文化的传承不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无论是兴盛,还是衰微,礼乐文化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中每个中国人。礼乐蕴涵着先人的宇宙观和生命观,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形态。

古代礼乐文化,“礼”是内容,是核心。“乐”是形式,是特征。“礼”和“乐”结合形成“礼乐”,其意义已经超出了两字的简单相加,而形成了中华独特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文明发展累累硕果。中华文化复兴、建设美丽家园、保证国泰民安、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华礼乐的传承和创新。“韩国宗庙祭祖礼乐”早在2001年已经被批准为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效仿中国雅乐的“越南雅乐”也于2003年获批进入第二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完全可以说明北京宫廷坛庙礼乐更加有资格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花大作战手机版

超神三国志汉化版

美亚娱乐棋牌